【黏虫成虫学名】黏虫,又称夜蛾科中的“黏虫”,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,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如小麦、玉米和水稻等。其成虫形态特征明显,是识别该物种的重要依据。了解黏虫成虫的学名及其分类信息,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病虫害防治与生态研究。
以下是对黏虫成虫学名及相关信息的总结:
一、黏虫成虫的学名
黏虫的成虫学名为:
Chilo suppressalis (Walker)
该名称由英国昆虫学家John Obadiah Westwood于1832年首次描述,并由William Lucas Walker在1859年进行了修订。
二、黏虫成虫的分类信息
分类等级 | 名称 |
界 | 动物界(Animalia) |
门 | 节肢动物门(Arthropoda) |
纲 | 昆虫纲(Insecta) |
目 | 鳞翅目(Lepidoptera) |
科 | 草螟科(Crambidae) |
属 | 刀翅草螟属(Chilo) |
种 | 黏虫(Chilo suppressalis) |
三、黏虫成虫的主要特征
1. 外形特征:
- 成虫体长约为10-15毫米。
- 前翅呈灰褐色或黄褐色,有深色横纹。
- 后翅较浅,边缘略带灰色。
- 触角呈丝状,雄性触角较雌性更发达。
2. 行为特征:
- 夜行性,白天隐藏于植物叶片下。
- 具有较强的趋光性,常被灯光吸引。
- 成虫不取食,主要任务是交配和产卵。
3. 繁殖特性:
- 雌虫产卵于叶片背面,单粒或成堆。
- 卵期约7-10天,孵化后幼虫开始啃食叶片。
四、黏虫的危害与防治
黏虫幼虫是主要的危害阶段,它们以叶片为食,造成“虫口”现象,严重影响作物产量。成虫虽不直接危害作物,但其繁殖能力强,是预测虫害发生的重要指标。
防治方法包括:
- 农业防治:轮作、清除杂草、合理施肥。
- 生物防治:释放寄生蜂、利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。
- 化学防治: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,如氯虫苯甲酰胺、氟虫腈等。
五、结语
黏虫成虫的学名“Chilo suppressalis”是其科学分类的核心标识。了解其形态、习性和分类信息,有助于农业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更有效地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。通过综合防治措施,可以有效减少黏虫对农作物的危害,保障粮食安全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黏虫的幼虫形态或具体防治技术,可参考相关农业技术手册或地方植保部门发布的指导文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