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衣冠禽兽辞典简编版】“衣冠禽兽”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穿着体面、举止得体,却行为卑劣、道德败坏的人。这个词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在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也屡见不鲜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义:
“衣冠”指穿戴整齐、有礼有节;“禽兽”则代表野蛮、无德之人。合起来,“衣冠禽兽”比喻那些披着文明外衣,却干着违背人伦道德之事的人。
出处:
最早见于明代小说《警世通言》:“这等人,虽有衣冠,实是禽兽。”后世多用于讽刺那些道貌岸然、行为恶劣之人。
二、演变与用法
| 时期 | 使用情况 | 说明 |
| 明代 | 初现 | 多用于文学作品,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|
| 清代 | 广泛流传 | 成为民间常用语,强调道德与外表的反差 |
| 现代 | 常见于口语和书面语 | 用于批评社会不良现象或个人行为失当 |
三、相关表达与近义词
| 近义词 | 含义 | 示例 |
| 道貌岸然 | 表面正经,内心奸诈 | 他一副正人君子模样,实则是衣冠禽兽 |
| 虎豹豺狼 | 比喻凶狠残暴之人 | 他表面温顺,实则如衣冠禽兽般冷酷无情 |
| 伪君子 | 表里不一、虚伪的人 | 他满口仁义道德,实为衣冠禽兽 |
四、文化内涵与警示意义
“衣冠禽兽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,它承载了对人性、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。在传统文化中,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被视为其内在品质的反映。而“衣冠禽兽”的出现,则是对这种观念的一种强烈否定。
在现代社会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人们,外在的装扮并不能掩盖内心的丑恶,真正的品德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。
总结:
“衣冠禽兽”是一个极具批判性的成语,用以形容那些表面光鲜、行为卑劣的人。它不仅是语言上的讽刺,更是对道德底线的警醒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当注重内在修养,避免成为“衣冠禽兽”式的虚伪之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