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信誓旦旦的故事和含义简短】“信誓旦旦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说话非常诚恳、坚定,语气强烈,表示自己对某事的承诺或誓言是绝对真实的。这个成语出自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,原意是描述一个男子在恋爱中对女子的誓言,后来演变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。
一、故事背景
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是一首古代的爱情诗,讲述了一位女子与男子从相爱到被抛弃的过程。其中,“信誓旦旦”出现在女子回忆两人初遇时的情景,她提到男子当时对她许下了很多承诺,语气诚恳而坚定。
原文如下:
> 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。”
意思是:小时候在一起玩耍,说说笑笑很开心;他发誓很诚恳,没想到他会背叛我。
二、成语含义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信誓旦旦 |
| 出处 | 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 |
| 字面意思 | 诚恳而坚定的誓言 |
| 引申义 | 表示某人说话非常认真、诚恳,语气强烈,但有时也带有讽刺意味,暗示其承诺可能不会兑现 |
| 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一个人说话的态度,也可用于批评对方言行不一 |
三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汉语中,“信誓旦旦”多用于描述那些看似真诚却最终未能兑现承诺的人或行为。它既可以表达一种对誓言的重视,也可以作为对虚伪承诺的讽刺。
例如:
- 他在会议上信誓旦旦地保证会完成任务,结果却迟迟没有进展。
- 那个商人信誓旦旦地说产品绝对安全,结果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。
四、总结
“信誓旦旦”源自《诗经》,原本是爱情诗中的誓言,后来成为描述承诺和誓言的成语。它既有正面的褒义,也有负面的讽刺意味,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其具体含义。通过了解它的来源和演变,我们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