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要闻 > 宝藏问答 >

拾遗是什么官

2025-11-19 20:25:35

问题描述:

拾遗是什么官,跪求好心人,拉我出这个坑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1-19 20:25:35

拾遗是什么官】“拾遗”一词,常出现在古代官职名称中,尤其在唐代较为常见。它并非一个独立的官职,而是指一种辅助皇帝、负责谏议和监督的官员。那么,“拾遗是什么官”?下面将从历史背景、职责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
一、

“拾遗”最早见于唐代,是皇帝身边的近臣,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,提出建议,纠正过失,起到“拾遗补缺”的作用。因此,“拾遗”这一称呼寓意着“拾取遗漏、弥补不足”。

在唐代,设有“左拾遗”与“右拾遗”,分别隶属于门下省和中书省,属于谏官系统。他们的地位虽不高,但权力不小,可以对皇帝的决策提出意见,甚至可以批评朝政,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。

“拾遗”制度在宋代以后逐渐被废除,但在明清时期仍有类似职能的官职存在,如“翰林院编修”等,虽不再称“拾遗”,但其职责仍有所延续。

二、表格:拾遗官职简表

项目 内容
名称 拾遗(左拾遗、右拾遗)
起源时期 唐代
所属机构 门下省(左拾遗)、中书省(右拾遗)
官品等级 从八品至从六品(视朝代而定)
主要职责 谏议、监督、拾遗补缺、参与政务讨论
职能特点 属于谏官系统,具有进言权和监督权
历史演变 唐代设立,宋代以后逐渐废除,明清有类似职能官职
象征意义 “拾取遗漏,弥补不足”,体现儒家“补阙”思想

三、结语

“拾遗是什么官”这个问题,其实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机制——谏议制度。虽然“拾遗”已不复存在,但其精神仍然影响着后世的行政与监察制度。了解“拾遗”的历史与职能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官制的运行逻辑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